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天龙配资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中国工农红军在1935年5月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,泸定桥作为大渡河的唯一的渡口偏偏掌握在四川军阀刘文辉手里。
这座横跨大渡河的古老铁索桥,见证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覆灭,如今又成为红军北上的唯一希望。
蒋介石催促他炸桥的电报已经发了一遍又一遍,但刘文辉始终不愿意炸毁这座桥,他到底在顾虑什么?
刘文辉的政治算盘
从完全的军事角度来看,炸毁泸定桥势必会给红军造成沉重的打击,大渡河水流湍急,除泸定桥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供大部队通过的渡口。
如果这座桥被炸毁,红军将面临前有大渡河阻挡,后有追兵围堵的绝境。
展开剩余78%可是刘文辉是注定不可能完全贯彻蒋介石命令的,这要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。
民国时期,各地方军阀林立,可是刘文辉却不是一般的军阀。
他是当时四川地区最大的绺子,也是川军中的重要人物,还是国民党中央任命的四川省主席,在四川一众军阀中硬实力最强。
可即便如此,他也不敢有丝毫松懈,因为当时的四川实在太乱了。
自从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以来,四川这块地方就开始了大混战,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诞生了数十位军阀土皇帝,最终只剩下包括刘文辉在内的八个人。
川军内部也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天龙配资,即便是刘文辉也没办法做到一家独大。
这种情况下,他和蒋介石并不是一条心的,比起完全遵照国民中央政府的命令,他更在意自己在地方上的既得利益。
泸定桥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桥,它还是当时连接川藏两地的唯一通道,两地老百姓的往来可全指望着泸定桥。
在没有泸定桥之前,过河只能依靠皮船和溜索,既不安全又受到季节限制,在水流湍急的春夏两季,大渡河几乎没办法横渡。
有了泸定桥之后,川藏之间才算第一次有了不依赖季节和天气的固定通道。
内地的茶叶、盐、布匹等货物能够安全快速地运送进藏区,藏区特产的马匹和药材也能更顺畅地进入内地。
蒋介石自然可以不在意这个,因为他在中央政府,不需要担责。
可是刘文辉如果把桥炸了,可就得激起民愤了,在其他川系军阀虎视眈眈的时候,他显然不想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。
就算炸了之后花钱重修,那代价也太大了,蒋介石也是不可能给他支援一分钱的。
更重要的是,他自负地认为,即便不炸桥,红军也过不来。
泸定桥失守,蒋介石震怒
不过红军的战斗意志顽强得超乎了刘文辉的想象,一天一夜急行军240里,在刘文辉部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,就成功占领了泸定桥桥头。
刘文辉大惊失色,为什么红军可以在强度这么高的行军下还能保持战斗力?
以至于他根本不敢把这件事汇报给蒋介石,只能先把泸定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,做好阻击的架势。
可是没想到红军依然悍不畏死,一支22人的突击队,踩着铁索就敢冲过来,即便面对敌人点起的熊熊大火也不惧怕。
剩下的同志一边提供火力掩护,一边抓紧铺设桥面,泸定桥就这么失守了。
蒋介石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大为恼火,一声声“娘希匹”脱口而出,刘文辉也被他记了一个打过。
反倒是刘文辉本人并不在意这次失败,因为他压根不想和红军硬拼到底,无论胜负如何,对他都没有太大好处。
就算守住泸定桥,到时候也是委员长“指挥有方”,是别人的功劳;如果输了,那亏的可是自己的家底,蒋介石也不会补偿他。
眼下部队死伤不大,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,何乐而不为呢?
结语
因为刘文辉对蒋介石命令“摆烂”的态度,历史的走向改变。就连他本人都没有想到,这次对红军的"网开一面",为自己十四年后的政治转向埋下了伏笔。
1949年刘文辉连同邓锡侯在四川起义,支持共产党的解放战争,他最终还是选择站在了人民这边。
泸定桥的铁索至今依然横跨大渡河,作为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声见证者。
参考:
飞夺泸定桥,真刀真枪的拼搏-人民周刊
“飞夺泸定桥”纯属虚构?央媒逐条还原历史、反驳质疑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-The Paper
新华社记者重访长征路:泸定桥至今令观者胆寒-新华网天龙配资
发布于:江苏省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